上一页|1|
/1页

主题:中国式逗孩子酿悲剧 你讨厌哪种逗小孩方式

发表于2015-08-11

近日,广西和四川各发生一起长辈逗小孩喝酒引发的悲剧,一个孩子酒精中毒致继发性脑损伤,醒来后痴痴呆呆连妈妈都不认识了;另一个因急性酒精中毒抢救无效身亡。虽然是个例,却值得警醒。我们周围还有很多错误逗弄小孩的方式,这个话题甚至会唤起很多成人对童年的“悲惨”回忆。但现在,很多父母或亲友依然在用错误的方式逗弄自己或别人的孩子。

日前,《生命时报》发布了一项“你讨厌的逗小孩方式”的网络调查,有近千名网友参与投票、评论。记者采访了中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事业发展早教蔡景昆,针对其中得票较高的逗弄孩子的方式,请他一一解读。

逗小孩喝酒或吸烟,占21.1%。蔡景昆告诉记者,成人喝酒吸烟都应有所限制,更别提孩子了。有育儿常识的人知道婴儿吃辅食阶段,尝试各种味道有助味蕾发育,将来不挑食,但这和喝酒、吸烟是两码事。见孩子尝到酒或吸了烟后皱下眉头、撇下嘴,大人却哈哈大笑,这种行为是把孩子当成了取乐对象,既不尊重孩子,也不利于良好习惯养成。

“你妈妈不要你了/你妈妈不回来了”,19.3%。如果这话出自他人之口,一般会给孩子带来压力,让他害怕,蔡景昆表示,甚至影响亲子关系。孩子往往无法理解出差、离开几天的真实意思,听别人这样说,他会觉得被妈妈抛弃了,可能当场嚎啕大哭,心理产生阴影,严重的会影响孩子对事物的判断力,不知道该不该相信成年人。如果这话出自妈妈之口,更会危及亲子间的信任。

弹男孩的“小鸡鸡”,16.3%。成人经常用这种方式逗弄男孩,首先,很可能因卫生原因造成感染;其次,孩子受刺激后会效仿,自己经常用手玩弄,从而产生依赖,有的甚至会持续到上,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再次,孩子可能会用同样方式逗其他小朋友,引起矛盾和社交障碍。蔡景昆提醒,这种做法缺乏对孩子的尊重。长辈与孩子间的亲密行为和亲密关系是会传承的,要符合社会规范,彼此尊重。亲密行为是有范式的,比如注视、拥抱、亲吻、抚摸,这样才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

“你妈妈不喜欢你了,要给你生个弟弟/妹妹”,占12.8%。孩子缺乏判断能力,听到这样的话会信以为真,惊慌哭泣,缺乏安全感;有的孩子会以为是自己做的不够好导致的,影响自信心的建立,很可能从此变得孤僻;弟弟妹妹降生后,父母难免会对小宝宝投入更多精力,老大可能会因此对父母或弟弟妹妹产生怨恨。

突然跳出来吓唬孩子,占8.3%。这是不好的做法,幼儿情绪受到这样的干扰,轻则影响食欲,重则不再进食,影响消化系统,有的还会做噩梦;大孩子可能会模仿,学会恶作剧,造成不良反应。还可能影响孩子的判断力,比如一个长胡子的叔叔吓了他,他以后见到长胡子的就害怕,孩子们怕穿白大褂的医生,往往就是这种心理。

“你是我们捡回来的”,占7.1%。3岁左右的孩子喜欢问“我是从哪来的”,这是对未知事物正常的追寻。很多父母不知怎么说就撒谎,这是不必要的。首先,撒谎会影响孩子对事物的正常判断和理解;其次,孩子再大一点或跟别的小朋友沟通后,发现父母撒谎了,会影响其对父母的价值评估。家长可根据孩子的理解力,选择适宜的方式告知实情,有时笼统说一下即可,多数孩子都不会追根溯源,得到一个答案后,注意力就会转移。

调查中,除以上逗孩子的方式外,问孩子“你爱爸爸还是爱妈妈”、把小孩举起抛到空中、捧起下巴“拔萝卜”、拉起手臂或抱起宝宝转圈等票数紧随其后。在网友的评论中,嘲笑孩子、跟孩子说“你爸爸是大坏蛋”、用胡子扎孩子脸等行为也“榜上有名”。

事实上,逗孩子有很多健康的方式,比如给孩子做个夸张的搞笑表情、模仿动物的叫声或动作、做出要拥抱孩子的手势、陌生人露出善意的微笑就很好,还可以用语言表示对孩子的欣赏。不要跟孩子有肢体接触,比如陌生人抱孩子、亲孩子、摸孩子脸、给孩子食物等。生活中,如果再遇到亲友用以上方式逗孩子,家长不应沉默,应首先考虑孩子的感受,礼貌地替他拒绝别人的逗弄。这样也能给孩子起到示范作用,教会他如何与别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感受。

那么,国外的成年人会如何与低龄的幼儿相处,有没有逗小孩的习惯呢?先来看邻国日本。全球华语广播网日本观察员黄学清说,日本人与他人礼貌相处的同时也会保持距离,这大概是日本人的性格使然,公共场所很少见到随意逗小孩的情况。

黄学清:在日本的公共场所很少看到大人逗别人孩子的事情,大人们对认识或不认识的孩子也都保持着礼貌,即使看到可爱的婴儿,也只是面露微笑,极少有人去称赞真可爱呀!也不会主动和孩子的家长搭话交谈,对于亲戚或朋友的孩子,大人可能会陪孩子玩,但逗弄孩子的情况是极少的。这主要还不是因为像西方国家那样,如果不小心触犯到了孩子也会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

日本社会在社交方面一直是相对拘谨的,人与人之间谨慎的保持着距离。就是在家庭中也是不分你我的,一旦孩子工作和结婚,就和父母的家庭分成了两个家庭,生活上、经济上都分的比较清楚,除了偶尔帮忙,老人和亲戚帮助带孩子是少的。日本又是一个注重礼节的社会,住在同一栋楼里的居民即使不认识见面也会互相问好,对孩子也不例外。在自己的住宅区内,大人见到孩子也会礼貌的对孩子说早上好之类的,小朋友如果主动向大人问好,一些大人就会夸奖孩子真懂事呀!

在澳大利亚,人们很少主动去抱亲戚朋友的孩子,因为连孩子的父母也不会总是抱着孩子逗他玩。这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能不太理解。

而在食物分享方面,澳大利亚人其实是不提倡把东西随意的给小孩吃的,在幼儿园里,并不鼓励孩子之间互相分享食物,这一点和中国出于孩子们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分享食物的观点是完全相反的。

因为在澳大利亚孩子当中,各种食物过敏的现象常见,孩子之间或者是其他亲朋好友给孩子吃东西的话,很有可能会导致孩子的过敏现象发生。小朋友之间如果要体现团结友爱的话,可以分享玩具,一起做游戏等等,但是不能分享食物。

在澳大利亚,成年人除非得到孩子家长的同意,否则是不会随意给别人家孩子东西吃的。那么,如果成年人与幼儿接触当中出现对孩子安全造成威胁的不妥行为,孩子的家人会怎么做呢?

如果真的因为逗小孩而有一些危险的事情发生的话,作为旁边的第三方完全可以去向警方报警。基于澳大利亚的儿童保护条例,澳大利亚警方鼓励任何你认为对于孩子可能造成危害的举动进行报警,哪怕后发现是虚惊一场,但是只要你出于一种良好的意愿不是故意而为之,那么通常情况下,这种报假警并不会被追究。

对于中国人爱逗孩子,也有些外国人感到很惊喜。2013年,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一篇英国妈妈的文章写到:“在中国,作为外国妈妈的一大好处是,不论你走到哪里,都有人喜欢你的小孩。而在英国,有一次,一个女人笑容满面地冲我跑来,她说:他真漂亮!几岁啦?我听得心花怒放,可随后才意识到她说的是我家的狗。在中国逗留五年后,回到一个几乎把公开夸赞和逗弄陌生人的孩子视为禁忌的国家,我感到很不习惯。”

那么,英国人对逗小孩是什么态度?作为幼儿的家长,他们通常会让小孩子如何在外人面前展现自己,又会帮助孩子学习哪些技能呢?

全球华语广播网英国观察员侯颖:其实在英国,对于未成年人饮酒有着严格的法律约束,21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是不允许购买酒类或者是含酒精类的饮料。如果让孩子饮酒也是触犯法律的行为,所以喝酒逗小孩在英国是不存在的。那有时候其实国内的大人逗孩子,比如说喝酒、背唐诗或者表演节目,其实是一种成人之间的攀比心理,认为我家的孩子比较,希望在大家面前表现。

但是,在英国大多数家长还是会尊重孩子自身的成长轨迹,为了让孩子能够日后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他们独立的生活、工作,希望他们能够尊重他人并自我克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当然在英国的里面,输赢也会被孩子们所接受,因为各种比赛名目繁多,但是正是因为比赛,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领略到老师所要传达的信息。你会赢,但不会每次都赢,每个人都有赢的时候,也有输的时候,重要的是享受参与的过程,做自己想做的事。

上一页|1|
/1页